自2018年我国首次暴发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当前,在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常态的背景下,各类猪疫病防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猪瘟是由经典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猪瘟的防控和诊断过程中经常与非洲猪瘟进行混淆,因此本文对非洲猪瘟和猪瘟的病原、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综述,以便于养殖人员对两种疫病进行区分。此外,本文还重点总结了在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猪瘟的防控措施,为猪场开展猪瘟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病原
1.1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的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该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非洲猪瘟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具有囊膜,病毒基因组为双股DNA,基因组大小为170kb。该病毒可以在猪单核-巨噬细胞内复制,动物感染后不会产生中和抗体。非洲猪瘟病毒对高热、脂溶剂和常用消毒剂敏感,在干燥冷冻的环境中可存活数年[2]。
1.2 猪瘟
猪瘟的病原为猪瘟病毒,该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同属的成员还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羊边界病毒等。猪瘟病毒粒子呈球形,有二十面体对称的核衣壳,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大小为12.3kb。猪瘟病毒可在多种猪原代细胞和传染细胞内复制。猪瘟病毒对物理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强,在56℃60min、60℃10min才能被灭活。猪瘟病毒对碱性消毒剂最为敏感,脂溶剂同样可将其灭活[3]。2 流行病学
2.1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猪和带毒猪,病毒可通过吸血性的软蜱进行传播,采食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或使用带有病毒的泔水喂养猪也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猪只之间的直接接触和短距离间的空气传播。猪是非洲猪瘟唯一的易感宿主,非洲猪瘟传播迅速,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可达100%[4]。
2.2 猪瘟
猪瘟的主要传染源为病毒和带毒猪,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呼吸道、生殖道和皮肤损伤途径也可传播该病。猪瘟病毒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可导致胎儿死亡或产下持续感染和先天免疫耐受的仔猪。猪瘟仅发生于猪,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猪均易感。猪瘟一年四季可发,但以秋、冬、早春发病率较高[5]。
3 临床症状
3.1 非洲猪瘟
患非洲猪瘟的病猪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的病猪未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急性型的病猪表现为发高热,体温可达41℃,皮肤多处出现紫红色或点状出血点,呼吸急促后肢麻痹,出现症状不久后衰竭死亡。亚急性与急性相似,但症状相对较强,病猪鼻子、耳朵、腹部发绀,有时可见出血斑,咳嗽,流浆液性鼻涕,母猪流产,腹泻,呕吐,粪便中有黏液和血液。慢性型可出现肺炎、心包炎和关节炎,病猪的鼻子、耳朵、尾巴、关节等多个部位可出现皮肤坏死或溃疡[6]。3.2 猪瘟
根据临床症状可见猪瘟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感染型。急性型的病猪可出现发热,体温可达41℃左右,呈稽留热,眼结膜发炎,病猪先便秘后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在眼睛、鼻子、耳朵等部位可出现紫红色出血斑,仔猪可出现运动障碍和痉挛等神经症状,患病猪多在7~14d内死亡,死亡率可达90%。亚急性型的临床表现与急性型相似,但症状相对较强,病程时间更长,一般为30d左右。慢性型的病猪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滞,贫血、消瘦、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皮肤多处可出现紫斑或坏死结节,患病猪可形成僵猪,病程多在30d以上。隐性感染型多由病毒持续感染导致,临床上患病猪多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母猪繁殖障碍,并且可水平或垂直传播猪瘟病毒,患病母猪多流产或产生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仔猪,持续感染的仔猪易感染其他病原死亡,存活下来的猪发育缓慢[7]。
4 病理变化
4.1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最急性和急性病例的病变以广泛性的内脏器官出血为主,亚急性的病例病变轻微或不明显。剖检可见病死猪脾脏明显肿大,颜色变深甚至呈黑色,柔软易碎。淋巴结出血,切面形似大理石状,肾脏表面有点状出血,心包积水,心肌出血。慢性病例主要病变为肺炎,肺脏有干酪样坏死和钙化灶,纤维素性新外膜炎、关节炎、淋巴结肿大以及皮肤溃疡坏死[8]。
4.2 猪瘟
急性和亚急性的猪瘟病例剖检病变以多发性出血为主要特征。患病猪全身淋巴结水肿,淋巴结边缘出血,呈现大理石状,肠系膜淋巴结病变更为明显。肾脏呈灰黄色,表面和实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全身浆膜、黏膜、心脏、膀胱和胆囊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脾脏边缘有梗死灶。慢性猪瘟病例可见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可见特征性纽扣状溃疡。仔猪患慢性型猪瘟可见肋骨、肋软骨连接处出现钙化,为黄色半坚固状,骨化线明显增宽[9]。5 猪瘟的防控措施
由于非洲猪瘟给猪养殖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各猪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均得到显著性的提升。在猪瘟防控方面,非洲猪瘟疫情提高了养殖场的疫病防控意识,但同时由于猪瘟和非洲猪瘟存在部分的相似性,也为猪瘟的防控增加了难度[10]。
5.1 疫苗防控
与非洲猪瘟不同,猪瘟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防控。目前,猪瘟疫苗接种程序为:种公猪在每年春、秋两季使用猪瘟弱毒疫苗各免疫1次;种母猪在每年春、秋用猪瘟弱毒疫苗各免疫1次,在母猪产前30d免疫接种1次;仔猪在20日龄使用猪瘟弱毒疫苗首免,或在仔猪出生后未摄入初乳前使用猪瘟弱毒疫苗超强免疫,70日龄再次接种加强免疫;引进的新猪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补免。
市场上猪瘟疫苗可分为猪瘟活疫苗、组织苗和细胞苗,此外也有与其他病原联合的多病原联合疫苗。使用猪瘟活疫苗应注意疫苗要在8℃以下的冷藏条件下储存和运输,开瓶后要立即使用,剩余疫苗应及时无害化处理。部分猪在接种猪瘟活疫苗后可出现过敏反应或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多病原联合疫苗较为常见的为猪瘟、猪丹毒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三联活疫苗,可通过一次免疫预防三种疾病,其中猪瘟的免疫期一般为1年,猪丹毒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免疫期为6个月。使用猪瘟、猪丹毒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三联活疫苗时应注意初生仔猪、体弱和有病的猪不可使用,在疫苗接种前7d和后10d内不可使用抗生素。
5.2 生物防控
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目前国内规模化养猪场采取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成为主流,这对切断生猪贸易引种造成非洲猪瘟等病原传播有着积极作用。此外,猪场消毒流程也得到了改善,在入场前,人员和车辆均需全面的消毒,在进入猪舍前还需二次消毒。大部分猪场在设计养殖场场地结构时均划分了养殖区、生活区、消毒区和过渡区等,能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防止病原的机械性带入。当前,猪场还会定期驱虫、防鸟,防止如蜱虫、苍蝇等传入病原。总之,目前国内猪场猪疫病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日益完善,疫病防控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6 结语
在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猪养殖业造成毁灭性的冲击后,我国猪场养殖体系越来越注重各类猪疫病的防控工作,这对猪疫病的有效控制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猪瘟是一种在我国猪场流行时间较长、危害较大的疾病,与非洲猪瘟导致的疫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防控中,非洲猪瘟和猪瘟应分别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不能将两种疾病混淆而延误疫病的防控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