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的症状与防治

2023-01-11 10:28

>>>点击预约兽医电话回访<<<

猪蓝耳病由蓝耳病毒感染所引起,对各种日龄、品种的猪都能感染,主要经呼吸道、生殖道和消化道传播,病猪以呼吸道症状、繁殖障碍、生长发育受阻、机体缺氧等为主要表现,对养猪生产的危害巨大;对此,本文从提升猪场整体生物安全水平,加强综合消毒工作,做好健康猪群的疫苗接种三个方面阐述了本病的预防方法,同时也阐述了相关治疗措施,以期为广大养猪朋友带来帮助。

1 蓝耳病毒

蓝耳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目前发现一共有两个血清型,即美洲型和欧洲型,二者感染后毒力表现有差异,我国境内分离的绝大多数为美洲型。病毒变异速度较快,早些年暴发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就是病毒变异后具备了传播快、致病力强的特点。病毒对环境温度变化较为敏感,高温条件下易失活,如56温度下不超过50min即可失去感染力,85温度下不超过10min就会失活,而沸水中的病毒瞬间灭亡。冷冻条件下病毒存活时间较久,-70下保存的病料超过120d毒力不减。冬季猪场暴发本病时,即使将所有可疑猪扑杀或转移,栏舍内残留的病毒在3周内仍会对下批次猪产生感染威胁。蓝耳病毒在pH 57的环境中能生存,高于7或低于5时就会死亡。

2 流行病学

病猪和潜伏期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猪是本病唯一的易感动物,各种日龄和品种的猪都能感染,大多数猪感染后能长期带毒,即使是经治疗康复的猪,康复早期仍会带毒一段时间,期间也有传播的可能。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每年的59月份是高发期,冬季则流行率显著下降。病毒经猪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液、生殖道分泌物、眼泪等排到环境中,健康猪接触后就会感染,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都是病毒侵染的靶部位。公猪带毒后病毒可通过精液感染母猪。饲养密度越大,猪之间相互接触的频率就越高,本病传播的速度就越快。另外,管理水平低和清粪不及时的场本病也高发,有些养猪场盲目扩张,但规模上去后管理水平不能与之匹配,使得细节化的生物安全管理问题较多,本病发生率就升高。清粪不及时的情况下,病毒能以粪便为载体长期存活于环境中,加上粪中有机物较多,可抵御消毒剂的作用,造成病毒不易被杀灭。

3 临床症状

病毒对不同日龄的猪感染后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2]

母猪感染后前期表现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至40以上,常常在角落独自卧地,呼吸频率升高,多为腹式呼吸表现,粪便干燥,采食量下降。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猪耳扇表面开始发绀,这是机体缺氧的征兆,随后又蔓延至腿内侧和腹部。如果母猪已经进入妊娠期,则在症状出现后的数日内开始流产,妊娠早期排出死胎和木乃伊胎,妊娠后期则产下带毒弱仔。相较于经产母猪,初产母猪的发病率更高,流产率能达到70%以上,在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本病一般不会导致母猪的死亡。发过病的母猪体内会产生抗体,经过23轮配种后对生产基本不再影响。

仔猪感染后可影响生长发育速度,早期同样体温上升,温度维持在41左右,采食量低于正常,同时精神沉郁,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卧地后不愿起立,强行驱赶能发现行走不稳,全身肌肉震颤,后肢麻痹,走路距离不长就又重新卧下,眼结膜发红,眼角常留泪斑,眼睑肿胀。疾病发展至中后期时,病猪出现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大部分因机体供氧不足而死亡,临死前口吐白色泡沫,部分严重猪口腔中流出血水。

育肥猪感染后以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为主,表现精神沉郁,皮肤发红,双耳的背面、边缘和尾部发紫,眼角常聚集脓性分泌物,结膜发炎,体温上升至4041之间,采食不佳,部分猪甚至直接拒食,同时不断咳嗽,前期轻度呼吸困难,后期严重呼吸困难,不断气喘,呼吸加深加快,粪便干燥呈球状,表面覆盖猪油样黏液,尿赤黄,量少。

公猪感染后表现生殖障碍,生殖器官是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除了母猪能受影响,公猪感染后也表现生殖力下降,性欲减退,精液质量差,活精数量少,精子畸形率增高,影响母猪窝均产仔数。有些感染严重的公猪还可能完全丧失配种能力而不得不被淘汰。发病公猪其他症状较轻,大部分能自行耐过,死亡率低。

4 剖检病变

由于病毒主要侵染猪的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故剖检后也以这两个系统的器官病变为主,可见肺与胸膜发生粘连,浆膜腔中有淡黄色黏液,肺体积变大,表面有弥漫性出血,肺小叶间质增宽,间质中充满半透明胶状液体,呈间质性肺炎的表现。发病时间久的猪肺部发生萎缩,有区域性肉样变性,基本丧失了气体交换的功能,其他区域出现代偿性肿胀。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的泡沫状黏液或淡黄色脓性黏液。腹股沟淋巴结显著肿胀,切面有液体浸润,表面紧张,充血、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肺门淋巴结明显肿胀,呈土黄色或暗红色。严重感染猪能发现胃黏膜有溃疡性坏死灶,贲门、幽门处有糜烂,脾脏因炎症而肿大,边缘四周有出血性梗死。鼻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变性,严重者脱落,导致味觉敏感性下降。肝脏有非特异反应性肝炎,有时也可见到非化脓性脑炎和多发性心肌炎等病变。

5 预防

预防本病需提升猪场整体生物安全水平,加强综合消毒工作,做好健康猪群的疫苗接种。

5.1 提升整体生物安全水平

生物安全关系到整个猪场甚至地区猪场的稳定。有条件的场建议做到自繁自养,不从外界引猪,若条件不允许,则首选大型养殖集团进行合作。猪群运输前后需要对车辆进行严格消毒,进场后应隔离观察12周,期间做好血液检查,发现阳性病例建议全群猪进行隔离饲养。所有外来车辆、人员等禁止进入生产区。场内工作人员外出时,禁止到同行猪场、屠宰场、牲畜交易市场等场所,归岗后必须严格消毒,更换场内专用衣物后再入场。免疫疫苗或注射药物时避免共用针头,或做好针头的消毒措施,减少血液途径传播。兽医人员加强巡场检查,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同时做好定期抽检。病死猪尸体在远离猪场的地方进行焚烧或深埋,所有接触病猪的器械、设备、衣物、用具等必须严格消毒处理。

5.2 加强综合消毒工作

全面做好消毒工作,消毒包括舍内消毒、场内消毒、场周边消毒、车辆和人员消毒、手术消毒、饮水消毒以及空舍消毒等几个方面。舍内消毒建议使用对人和猪不产生刺激,同时安全性高,消毒谱广的品类,如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稀碘溶液等。场内和场周边消毒建议用火碱、生石灰、漂白粉等。车辆和人员可使用过硫酸氢钾溶液喷雾。手术消毒以碘制剂、消毒酒精等为最佳。饮水消毒可使用酸化剂、高锰酸钾等。空舍消毒则需要用甲醛、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进行熏蒸。不同消毒模式必须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病毒的传播,从而最大程度减少环境中病原对健康猪的感染威胁。

5.3 加强健康猪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未接种疫苗的健康猪群是本病的易感群,尤其是在野毒株较为流行的当下,建议从仔猪出生开始就对不同群体进行严格地程序性疫苗接种[3]。目前市售疫苗以活苗为主,灭活苗因无法产生足够的细胞免疫而使用较少,在部分猪场使用蜂胶灭活苗接种。仔猪断奶后一周进行首免,一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需要提醒的是,接种活疫苗后需要定期对猪群进行观察,因有些疫苗接种后有毒力增强现象,反而导致感染。猪群稳定的情况下不要频繁接种,否则容易导致健康不稳定。疫苗接种前后14d内不要免疫其他疫苗,以防产生干扰。

6 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化学药物能治疗本病,有报道认为替米考星有促进体内白细胞吞噬病毒的功能以降低体内病毒数量,从而利于病猪康复,临床可进行尝试性治疗。需要提醒的是替米考星味道很苦,拌料使用容易出现适口性问题,建议使用包被的替米考星微丸剂型,一方面能遮掩药物原本苦味,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缓释作用而提高药物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对于严重呼吸困难和痰多的病猪,可在饮水中加入盐酸溴己新可溶性粉或氯化铵溶液,以促进痰液稀释外排,同时饲料中拌入麻杏石甘散和清瘟败毒散,以促进机体自身抗病毒。严重感染的母猪已经失去治疗意义,可进行逐步淘汰处理。

7 讨论

猪蓝耳病是阻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病毒病之一,一度在2005—2010年间出现过大范围流行,由于病猪普遍以高热稽留表现为主,故当时很多基层猪场将其称为高热病,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非常大。随着疫苗研发进度取得进展以及免疫技术的提升,本病在2010年后逐渐表现出地方流行,对于个别猪场仍是重点防控的对象之一。另外,临床经验表明,本病发生后病毒对免疫细胞产生直接影响,使得临床继发感染者较多,常见的有猪瘟、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4],这些病在诊断时很容易发生混淆而误诊,有条件的猪场建议进行实验室检查,从而提高本病确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