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猪圆环病毒病是生猪养殖领域发行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和免疫抑制性疾病,在有些养殖场当中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当中阳性率能够达到50%以上,甚至高达100%。加强猪圆环病毒病的针对性防控需要从流行特点、诊断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构建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如此才能够将圆环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少程度,确保养殖安全。
1 病原特征
圆环病毒有两种血清型,包括了圆环病毒一型和圆环病毒二型两种,其中圆环病毒一型不会产生致病性,不会对生猪造成威胁。危害较为严重的病毒主要为圆环病毒二型感染。圆环病毒是现阶段目前已知的可以感染动物的最小的病毒,该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20面对称,外观呈现球形,不存在囊膜,直径大小在17nm,属于DNA病毒,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圆环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环境当中稳定,消毒剂选择不当往往不能够将圆环病毒及时灭活处理[2]。再加上该种病毒能够在多种动物的细胞当中繁殖生长,因此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很难将其完全清除,最有效的消毒剂为基胺盐类化合物、酚类和过硫酸类消毒剂。
2 流行特点
从当前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圆环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特点来看,该种疾病具有流行范围广,感染率相对较高,经常出现混合感染,传播渠道多种多样的特征。圆环病毒有着较强的抵抗能力,温度72℃、p H值在3的酸性环境下都能够长时间存活。虽然圆环病毒感染之后会引发猪群出现多系统衰竭综合症以及呼吸道综合症,但是不是唯一的病原。由于该类疾病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发生流行之后,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病猪的身体抵抗能力会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从而给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提供了条件。当前猪圆环病毒病经常与猪细小病毒病、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副猪嗜血杆菌、弓形体、链球菌等多种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引发呼吸道综合症和其他临床症状。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所造成的临床症状更加严重,死亡率更高。根据圆环病毒的特性能够得知该类病毒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能够在不同年龄的猪群当中传播,可以经口腔呼吸道进行传播。母猪没有进行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种,在妊娠中后期感染圆环病毒之后,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导致仔猪出生之后天感染该种病毒[3]。另外患病猪带毒株的分泌物,排泄物当中也会夹杂有大量的圆环病毒,通过污染周围环境,在环境当中长时间存在,健康猪通过接触这些环境很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
3 临床症状
圆环病毒病是一种综合性的传染性疾病,不同年龄的猪群感染各种疾病之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需要进行有效的区分和科学诊断,如此才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确保防治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当前圆环病毒感染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3.1 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
通常情况下,如果养殖场执行了比较严格的疫苗免疫接种制度,母猪在妊娠阶段进行了妥善有效的圆环病毒灭活疫苗接种,仔猪出生之后,能够通过吃初乳获得免疫球蛋白,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在整个哺乳阶段不会出现圆环病毒感染的现象。但是很多养殖场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种,猪群的抗体水平不达标,母猪在妊娠中后期很容易受到多种病原的入侵,造成病毒感染,圆环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仔猪,导致仔猪在生长发育阶段早期感染圆环病毒,出生之后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先天性的震颤。新生仔猪体内的病毒数量不同,病毒的毒性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严重程度不等,通常情况下表现为双侧性的震颤,影响到骨骼肌的正常生长发育,仔猪休息或者睡眠时震颤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当仔猪受到外界噪声或者寒冷刺激之后,临床症状逐渐加重[4]。7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震颤比较明显,由于不能够正常吃乳,常常被饿死。1周龄以上的仔猪往往能够耐过急性期,逐渐消失,恢复健康,但是会持续向外排出圆环病毒。有的新生仔猪震颤症状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不会消失,在生长期和育肥阶段时不时的会表现出来。
3.2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是当前圆环病毒病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往往发生在仔猪断奶的初期阶段。仔猪断奶之后由于母乳供给被切断,机体的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再加上受到外界环境饲料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的影响,断奶仔猪会面临较大的应激刺激。发病之后患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1℃,高热不退,厌食,不断的腹泻,腰背弓起,体表皮肤苍白,有超过20%左右的断奶仔猪会出现黄疸、咳嗽、呼吸困难的症状,用手触摸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能够感觉到肿大。由于病毒不断在各个脏器组织当中大量繁殖和复制,引发脏器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多系统衰竭,患病猪生长发育不良,机体严重贫血,在体表皮肤会出现很多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出血病斑,病斑向外突出,最后患病猪逐渐衰竭死亡。耐过急性期的患病猪疾病没有死亡,也不会表现为完全康复,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停止生长。如果养殖场出现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之后,会使得临床症状更为复杂,急性期的发病周期一般在7d,慢性型在两周以上。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当中的流行周期一般在1~2年,发病率高达10%,致死率能够达到50%以上。
3.3 猪皮炎肾病综合症
猪皮炎肾病综合症发生在育肥猪和生长猪群当中[5],发病之后,在患病猪的体表皮肤表面会出现很多圆形或者不规则的斑块,外周呈现紫红色,中央呈现黑色,各个病灶常常会融合,形成一条条状或者斑块状的病斑。病斑往往在后躯肢体或者腹部最先出现,然后逐渐向着头部耳朵扩展,患病猪的体温一般正常或者稍微升高,行为不会出现异常。大多数患病猪能够自行康复,病情严重时患病猪表现为不能正常行走,体温升高到41℃不能正常采食,身体素质显著下降,如若养殖场出现继发感染,会导致全身皮肤出现溃烂和结痂组织。
3.4 繁殖障碍综合症
繁殖障碍综合症主要表现在繁殖母猪群体当中。妊娠早期阶段的母猪受到圆环病毒感染之后,中后期很容易出现流产,产下的胎儿大多死亡,产下死胎、僵尸胎和弱胎。并且母猪流产之后会从阴道当中流出很多的脓性分泌物,生殖器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病变,下个情期母猪不能够正常发情或者隐性发情,发情不规律,多次配种不能够正常受胎,使得繁殖母猪的利用年限大大下降。
4 病理变化
通过对病死猪进行解剖,能够发现大多数猪群表现为营养不良,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皮肤苍白,部分患病猪表现为严重的黄疸。体表淋巴结和体内淋巴结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现象,肿大为原来的3~4倍,切面呈现灰白色。患病猪会表现出间质性肺炎病变,肺脏质地坚硬,好像橡皮,表面存在灰白色或者红褐色的斑驳状坏死病灶。有的病死猪肺小叶显著充血出血,肺脏表面会出现很多膨胀的实质性病变区域。肾脏肿大明显,体积增大为原来的5倍,肝脏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质地变硬,脾脏肿大坏死,胃肠道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现象。
5 科学治疗
猪圆环病毒并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再加上很多养殖场中普遍存在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的现象,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一般采用预防继发感染的原则开展治疗。使用30%氟苯尼考注射液,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降低细菌感染的可能,使用剂量为0.3mL/kg·bw。同时联合应用中草药进行抗病毒治疗,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推荐使用清瘟败毒散、麻杏石甘散,每1,000kg饲料添加100g,连续使用一周。日常养殖管理期间要尝试提前用药防控,1~7日龄的仔猪分别注射0.2mL的头孢噻呋,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避免继发感染。妊娠母猪在产前一周和产后一周可以在饲料中分别添加金霉素、阿莫西林,混合均匀,连续使用两周,或者产前两周使用黄芪多糖口服或者使用其他免疫增强剂连续使用一周能很好预防圆环病毒病。同时还可以使用猪圆环病毒病2型灭活疫苗免疫。仔猪3~4周龄首免,间隔3周加强免疫1次,1mL;后备母猪配种前做基础免疫2次,间隔3周,产前1个月加强免疫1次,2mL;经产母猪跟胎免疫,产前1个月接种1次,2mL;公猪和其它成年猪实施普免,每半年免疫1次,2mL。
6 防控措施
通过构建综合性的防控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病情。在日常养殖管理期间,应该坚持全进全出的养殖管理模式,不同年龄的猪群应该放置在专用的圈舍当中养殖,不能混合养殖,向猪群提供全价饲料,有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供给,不能够随意从外地引种,坚持严格的隔离检疫制度。注重做好环境卫生的有效调控,加强科学管理,一旦发现患病猪应该单独隔离,做好所有用具和环境的彻底清洗,及时做好猪群的检测工作,淘汰阳性猪,逐渐净化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