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衣原体的症状与诊治

2023-01-11 09:56

>>>点击预约兽医电话回访<<<

猪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引发的一类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春冬两季,虽然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较高,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多种分泌物进行传播,尤其是对妊娠母猪和仔猪的危害性更为严重。生猪感染发病后,病程较长,可引发母猪流产、死胎,仔猪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大批量的死亡等,可给养殖场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尚未出现特效治疗的药物,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在实际养殖中以预防感染为主。本文对猪衣原体病的病原、流行特征、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措施以及净化策略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以期为广大养殖者提供参考。

诊断

由于该病的临床症状与猪瘟和猪蓝耳病等疾病较为相似,只通过临床变化很难做出明确的诊断,还需要进行血清学监测以及病原分离等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病。


病原镜检

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猪只的肝、脾以及淋巴结等组织器官或者流产的胎儿进行涂片,再用吉姆萨染色,置于显微镜下镜检,如果能看到呈紫红色颗粒状的原生小体以及蓝紫色的网状体,则可确诊为衣原体感染。


1病原体分离培养

将涂片、染色镜检后疑似衣原体感染的病料,通过无菌采样,研磨、稀释、匀浆、离心后静置30min,然后取上清液接种于7日龄鸡胚的卵黄囊中,72h后取卵黄膜继续传代,经过7~10d得到稳定致死的鸡胚后可分离得到大量的衣原体


2PCR技术

通过设计衣原体的特异性引物,可以建立PCR的诊断方法,这种诊断方法方便、快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是当前实验室监测病原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3 血清学诊断

通过补体结合实验(CF)、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免疫荧光(IF)试验等,监测疑似患猪的血清样品中是否含有衣原体的特异性抗体,就可判断出患猪是否被病原体感染,这种方法在实际检测中被广泛的应用。


4 药物治疗

对于猪衣原体病临床上常使用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以及盐酸多西环素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饲养人员可以将50%盐酸土霉素可溶性粉按照300g/t的剂量混入饮水中饲喂猪群,用于预防本病。对于发病的新生仔猪,可以按照1mg/kg·bw的剂量肌肉注射1%土霉素进行治疗,连续用药5~7天;对于妊娠母猪可以在其产前2~3周左右注射四环素等药物,以预防新生仔猪感染本病。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猪则可以按照150万IU红霉素+100~150m 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5g VC进行静脉滴注,同时可配合20m L的复合VB肌肉注射治疗,连续用药3次。此外,还可在饲料中按照3g/kg的剂量添加15%金霉素预混剂用以控制场内疫情的暴发。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措施

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猪群的免疫能力,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饲养人员应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差异,合理搭配饲粮,以保证生猪能够摄入充足的均衡的营养物质,不可饲喂猪只发霉、变质的饲料。特别是幼龄猪只应该做好圈舍的清洁消毒和防寒保暖的工作,妊娠母猪最好能够单独饲养,以免发生疫病的传播与感染,育肥猪则应确保日粮供应充足。同时还应注意圈舍内通风条件良好,温湿度适宜,避免猪群受到各种刺激发生应激反应,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


5.2 加强消毒卫生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及时清除圈舍内的粪便、剩料残渣等污物,并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可使用2~3种消毒制剂轮换使用,以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切断传播途径,严控传染源。


6 净化策略

6.1 加强生物安全防控

养殖场应做好清洁消毒工作,最好每天都对圈舍、运动场地等进行1次消毒,禁止野生动物、鼠、鸟类等进出猪场,防止致病原的传播。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原则,若需要引进猪种,则应提前做好疫病的各项检查,确保无异常后方可引进,并且引进后仍需隔离饲养,待隔离结束没有问题才可与其他猪只混养。母猪流产的胎儿或者病死的患猪,被病猪污染的饲料等应做好无害化处理和消毒工作。


6.2 及时淘汰感染猪

猪场应对本病进行定期的血清抗体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淘汰隐性感染的猪只,防止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播与蔓延,降低本病对养殖场造成的危害。


7 结语

综上,猪衣原体病对生猪养殖业的危害较为严重,尚未发现特效的治疗药物,在养殖中应以预防为主。饲养人员应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控制病原的传播,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免疫能力,减少该病的发生率,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