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菌性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本病发病广且不分季节, 各日龄的猪都能发生, 但以仔猪发病率最高, 造成的损失也最大[1]。
1 本病简介
猪细菌性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主要发生于哺乳阶段和保育阶段的仔猪, 由于仔猪出生后抵抗力相对较弱, 免疫系统也未发育成熟, 免疫疫苗种类不全, 易导致病猪发生肠道感染。仔猪感染后通常会发生严重腹泻, 甚至死亡。病原菌感染后, 其分泌的肠毒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 并发生器质性病变和大面积脱落, 造成后期催肥过程中饲料消化和吸收障碍, 生长发育不良, 甚至出现僵猪, 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2]。
2 病原种类
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引发本病的病原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胞内劳森氏菌、耶尔森菌和空肠弯曲菌等, 其中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感染率最高, 可占整个细菌性病原感染发病的80%以上。其中大肠杆菌主要发病于哺乳阶段的仔猪, 有些在出生后3d即可表现拉黄色稀粪, 临床又称黄痢, 病死率较高。而有些则在出生后10~30d表现拉白色的稀糊状不成形粪便, 临床称作白痢, 病死率较低, 但感染率较高。沙门氏菌在猪上发病以猪霍乱沙门氏菌为主, 通常表现结肠病变, 除了肠道症状外, 毒素被吸收入血后病猪后期还表现全身症状, 病程一般都在2周以上。魏氏梭菌临床分型较多, 猪以A型和C型最为常见, 可造成感染猪肠道出血和黏膜坏死脱落, 局部出现化脓性病灶, 大部分病猪最终出现脱水。
3 本病危害
病原菌感染肠道后, 前期主要在肠内容物中进行快速繁殖并合成大量的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对肠上皮细胞具有致死作用, 引发肠黏膜坏死和脱落, 甚至出血。外毒素还可增强细菌在肠壁的粘附作用, 不容易随肠道蠕动而脱落, 增强定植力。除此之外, 肠毒素还能刺激肠壁细胞, 使其分泌功能增强, 将组织液中的水排入肠道, 导致病猪出现水样腹泻。脱落的肠黏膜会形成溃疡和创伤, 使病原菌或肠道内原本存在的条件致病菌乘机进入血液, 导致菌血症的发生。进入血液的病原可进行二次分裂增殖, 并将内毒素释放入血液中, 内毒素是机体内重要的热原性物质, 免疫系统将其识别后可刺激丘脑部位的体温调定点上升, 从而引发体温升高, 消化酶活性变差, 对饲料消化和吸收造成影响, 感染猪采食量下降, 料肉比上升, 经济报酬降低。
4 临床表现
本病的共性临床表现是腹泻, 有时为顽固性下痢, 粪便不成形甚至为水样。病猪消瘦, 皮肤干燥苍白, 眼眶下陷, 后期体温升高, 采食量下降, 有时表现呕吐, 常卧地不起, 肛门和尾根部位常带有黏粪。黄痢型大肠杆菌感染病死率较高, 可达80%以上, 白痢型病死率一般低于10%, 但对后期生长发育能产生较大影响。沙门氏菌感染后主要引起结肠部位的病变, 由于病原代谢产物中含有硫化氢, 排出的粪便恶臭, 且表现持续性腹泻。魏氏梭菌感染后主要表现出血性腹泻和水样腹泻, 肠黏膜坏死脱落, 并有大面积溃疡灶, 严重者出现化脓性病变。
5 防治
本病需要通过加强猪场管理, 改善养殖环境和平衡肠道微生态3种途径来防治。
猪场管理包括人员管理和猪群管理两部分, 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制度, 一线生产员工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应减少和外界同行人员的接触, 避免出现交叉传播。外来人员一律经过严格消毒后再允许进入生产区, 新引进的猪必须在隔离区至少隔离观察15d以上, 确定没有病原携带再进行使用。兽医人员每天需留意猪的粪便情况, 如发现有稀粪出现, 应及时将可疑猪隔离, 避免出现大面积扩散。
环境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卫生差的猪场往往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病原, 健康猪一旦接触就容易感染。建议猪场每日清理一次粪便, 至少每周对猪舍环境消毒两次, 有条件的猪场可定期检测环境中的微生物, 确保单位空间的微生物浓度合格。
日常饲料或饮水中需添加微生态制剂, 通过“以菌治菌”的原理使进入肠道的感染菌处于抑制状态, 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3]。发生本病的猪在疾病进入临床康复期后, 也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 使肠黏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修复, 机体在短时间内得到康复。
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最佳药物之一, 治疗时首选肠道吸收差的氨基糖苷类药物, 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等。另外, 恩诺沙星、硫酸黏菌素、甲硝唑等对本病的治疗效果也较好。抗生素治疗时务必遵守药物休药期, 避免出现药物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