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杆菌病多发于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如果防治措施不当,轻者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降低饲料利用率,严重的会造成仔猪大批发病,甚至出现死亡的情况,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结合猪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特征,分析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手段,对进一步提高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水平有促进作用。
1 猪大肠杆菌主要特征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直杆菌,菌株周边带有鞭毛,适宜生长温度为36~38℃,p H值为7.2~7.4。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在干燥、光照(阳光、紫外线)、室温等因素的作用下,可短时间内灭活,消毒剂也能将其杀灭。大肠杆菌的菌株具有较强的发酵乳糖功能,通常动物体内均含有一定的大肠杆菌,能起到一定的消化作用,且不会引发疾病。特殊情况下,大肠杆菌中的血清会引起病变,导致动物胃肠道感染,主要的病因是菌毛抗原、致病性毒素等,不仅会造成胃肠道感染,且会造成尿道感染、关节炎、脑膜炎及败血型感染等。在生猪养殖中大肠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有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等,对猪养殖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2 疾病类型和诊断
2.1 仔猪黄痢病
仔猪在感染黄痢病时无明显症状,黄痢病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通常为1 d,最长不超过7 d。黄痢病具有严重的传染性,且传染速度较快,一般是通过仔猪的排泄物进行扩散。仔猪大多是群居饲养,一只仔猪患病后,同猪舍内的仔猪也可能患病。当黄痢病过了潜伏期后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最明显的症状是腹泻,仔猪排泄物的颜色呈现黄色或灰黄色,且伴有严重的腥臭味。随着仔猪病情的加重,患病猪的腹泻次数明显增加,同时还出现口渴甚至脱水现象。
2.2 仔猪白痢病
仔猪白痢病一般发生于2周龄内的猪。仔猪白痢病不同于黄痢病,相对容易发现,且病情的严重情况也不如黄痢病。如果猪粪便呈白色并伴有腥臭味,很有可能患白痢病。患白痢病的仔猪饮水量严重下降,同时还会呕吐、怕冷。白痢病比较容易治愈,不会发展到很严重的情况,前提是能及时发现,如果发现不及时,对仔猪生命也会产生威胁。
2.3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疾病一般可分为3种情况,第1种是特殊急性水肿,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相对要低。但是一旦感染,病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仔猪不喜运动,且出现全身抽搐的情况,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口吐白沫,死亡率较高。第2种是急性症状,这一类患病类型比较常见,症状是仔猪出现厌食、精神不振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昏迷。仔猪患病期间,眼部和颈部也会有明显的水肿情况,体温变化不明显,但个别患病猪也会出现40℃以上高温的情况。第3种是慢性水肿,仔猪出现头部严重水肿、精神不振、不爱动、食欲下降等情况。对于这种慢性疾病,如果能及时进行治疗,易治愈,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危及仔猪的生命。
3 防治措施
3.1 仔猪黄痢病
黄痢病通常发生在刚出生的仔猪身上,需要在怀孕母猪或待产母猪等期间着手进行防治。可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在产前1个月使用灭活菌苗肌肉注射,可以有效防止仔猪在出生后感染发病。根据养殖场的条件,可通过实验室对母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此筛选出最合适、有效的药物进行控制。对怀孕及分娩后的母猪进行科学饲养,产后对母猪的乳头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按摩,在天气较热时,可使用葡萄糖生理盐水对母猪进行静脉注射以补充水分[3]。
3.2 仔猪白痢病
对于仔猪白痢的防治,可参照黄痢病的防治,提前对母猪进行疫苗接种,并在此基础上,对仔猪注射适量的抗生素,提升仔猪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此外,需要注意母猪产后护理,在母猪饲料中增加营养剂,补充母猪产后所需要的营养元素,避免仔猪出现发育不良的现象。治疗过程中,科学选择药物并根据体重合理使用药量,定时注射或投喂,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3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的治疗与防治相比前两者较为复杂,该病发病期通常在仔猪断奶后,需要在仔猪断奶前开展防治工作。在仔猪断奶前要提前做好补料措施,避免仔猪断奶时出现不良反应。断奶后,饲养人员不能突然改变饲料与饲养方式,饲料喂量要根据仔猪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调整仔猪的饲料结构,防止营养过剩,缺硒地区要对每头仔猪在断奶前补硒。在仔猪14~18日龄时可肌肉注射仔猪水肿病疫苗。如出现发病症状,应限制病猪采食量,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适当增加纤维素,添加有机酸并内服抗菌药物等。同时,做好猪舍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清理舍内粪便尿液,定期清洗并消毒,确保猪舍清洁、干燥、温暖,降低发病几率。
3.4 综合防控措施
第一,优化养殖环境,为猪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增强其免疫力和抵抗力,有效避免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4]。需注重圈舍温度控制,根据猪年龄段的不同,提供最适宜的温度。圈舍温度以25~28℃最为合适,还需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不可出现过高或过低现象。保持圈舍干燥,及时通风,加快圈舍内空气流动。第二,加强对猪饲料的管理。不得出现发霉变质的饲料,同时严格控制饲料中所含的蛋白质,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5]。分娩后为增强母猪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可使用适量抗生素与饲料混合,预防母猪感染大肠杆菌。仔猪出生后,应尽快使其摄入母猪的初乳,并及时补充适量的铁元素和硒元素。仔猪断奶时,可在饲料和饮用水中添加药物。第三,采取疫苗预防措施。母猪分娩前1个月,需接种K99大肠杆菌菌苗;分娩前20 d左右,接种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与胃肠炎疫苗;分娩前15 d左右,需接种K88大肠杆菌菌苗,增强母猪抗病能力[6]。仔猪出生30~60 d,可通过接种副伤寒疫苗增强免疫力。
4 结束语
为做好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养殖及兽医人员要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和防治技术降低该病发生率。加强观察,提前预防,一旦发现疾病症状及时治疗,并对病猪进行有效隔离,对使用过的猪舍、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加强猪舍环境卫生治理,提升猪群抗病能力。相关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促进生猪养殖增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