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细胞的造血机能, 并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淋巴结的变化不仅反映所支配区域的病灶性变化, 而且反映了全身的感染状况。为此, 在宰后检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 在整个屠宰过程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动物机体, 如:机械损伤、长途运输使机体过于疲劳, 各种应激反应、电麻等因素的刺激, 也可使相关淋巴结或组织器官出现出血现象或出血点。因此, 宰后检验判断肉尸是否染疫要排除上述相关因素, 进行全面的综合判定, 才能做出正确结论。
1 常见淋巴结病变
1.1 充血淋巴结
肿胀、发硬, 表面发红或出现血丝, 切面呈不同程度的暗红色, 按压时从切面渗出血滴。主要见于炎症初期。
1.2 水肿淋巴结
肿大, 切面苍白、隆凸, 质地松软, 并流出多量透明液体。见于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外伤及长途急性赶运。
1.3 浆液性炎淋巴结
显著肿大, 质地变软, 切面红润, 有时有出血点, 按压时流出黄色或淡红色混浊液体。多见于急性传染病, 感染创面伴有大量毒素形成。
1.4 出血性炎淋巴结
肿大或肿大不明显, 有光泽, 外观呈深红色或红色, 切面潮红, 呈周边带状出血或红白相间的网状出血 (即大理石样花纹) 。常见于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如猪瘟。
1.5 出血性坏死性炎
即在出血的基础上出现坏死性炎症过程。淋巴结通常肿大, 质地变硬, 切面干燥, 呈砖红色, 其中散在一个或数个灰黄色、灰黑色或紫红色斑纹状
或巢状坏死灶。此为猪慢性局限性炭疽的典型病变。化脓性炎淋巴结质地柔软, 表面和切面上可见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脓肿, 挤压时有脓汁流出。严重时整个淋巴结变成一个大脓肿。多见于化脓菌性传染病和化脓创。
1.6 急性增生性炎淋巴结
肿大、松软, 切面隆凸、多汁 (浆液渗出) , 似有很多灰白色颗粒组成, 有时还可见到黄白色坏死小点。由于整个淋巴结的质地、色泽如脑髓, 故有“脊髓样变”之称。见于副伤寒及其它急性传染病。
1.7 慢性增生性炎
这种变化往往是某些病理损害的一种结局。由于病灶周围增生大量结缔组织, 使淋巴结增生而肿大, 质地坚实, 外观呈苍白色或灰白色, 切面呈灰白色、湿润而富有光泽。如鼻疽、结核病的增生性淋巴结炎所出现的肉芽组织增生 (肉芽肿) , 可见大小不同的结节, 中间呈干酪样坏死, 其间或有钙盐颗粒存在。
2 诊断鉴别
淋巴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引起几种主要的病理性改变可为对宰后检验过程中判断肉尸是否染疫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1 机械性损伤
在这种情况下, 全身其他部位的淋巴结一般没有出血的现象, 可与猪瘟等疾病相鉴别。另外, 机械性损伤和电麻所引起的淋巴结和组织器官的出血与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淋巴结和组织器官的出血, 无论从感官和组织学的变化上都有明显的区别。首先, 从感官上说, 机械性损伤所引起的组织器官的出血由于时间很短, 所以出血点或出血都非常新鲜、明显。
就淋巴结的充血和出血而言, 还应注意与屠宰过程中机械性损伤因素引起的充血和出血相区别。淋巴结出血, 一方面是由于毛细血管自身损伤而发生, 另一方面也与吸收邻近组织的出血有关。淋巴结吸收周围组织血液的速度相当迅速, 当刺杀动物颈部放血后, 流出的血液在数秒钟之内即被邻近的淋巴结吸收, 出现淋巴结出血现象, 而使这些屠畜的胸部淋巴结呈鲜红色。有些长途赶运或运输的猪, 由于长时间的运动和站立, 也能引起腹股沟淋巴结发生边缘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2.2 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出血
由于是在宰前相当一段时间内就已经发生, 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例, 出血点或出血陈旧、暗红。其次, 从组织学的变化上以猪瘟为例:内伤引起的淋巴结出血, 突出的变化是红细胞大量积聚, 其出血区域和猪瘟淋巴结的出血无大区别, 最先是在被膜下淋巴窦, 发展至实质淋巴窦及髓索都存有大量红细胞, 多数小梁水肿, 微血管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水肿, 出血严重的病例往往可以看到数量不等的血栓。但均无明显的血管变性及坏死。淋巴小节变化不明显, 结构完整, 生发中心清晰可见。
猪瘟引起的淋巴结出血的组织学变化是被膜与小梁水肿, 在一些部位出现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 被膜下的淋巴窦内及小梁积聚多量红细胞, 形成肉眼所见的周边出血及大理石样变。随着病程发展阶段的不同, 严重病例, 红细胞遍及整个淋巴结。除淋巴结的出血之外, 最明显的组织学变化是淋巴组织的萎缩, 生发中心扩大, 渐趋不明显, 在残留的生发中心内淋巴细胞减少而显得稀疏, 进一步观察可发现淋巴小结数目明显减少或几乎完全消失。此外, 猪瘟淋巴结微血管变化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毛细血管多受到广泛的侵害, 病变轻微者, 微血管管壁肿胀, 内皮细胞核肿大, 变圆, 淡染, 严重病例血管呈玻璃样变, 内皮细胞核溶解, 有时可见有微血栓形成, 并有不同程度的坏死。
综上可知, 在屠宰检疫过程中, 对于各组织器官的出血性变化一定要结合产地、宰前和各种机械性因素等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才能对肉尸的染疫状况做出正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