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体病的症状与防治

2023-01-11 15:02

>>>点击预约兽医电话回访<<<

弓形虫是一种致病性较高的血液原虫,广泛分布于病畜肌肉、内脏、血液中,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检测出大量弓形虫,若肉、蛋制品加工不当或生食,可通过消化途径感染人类。猪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发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温暖潮湿区域发病率高,主易在夏、秋季节流行。弓形虫传播途径广,且临床症状和许多传染病具有相似之处。同时,含有弓形虫的卵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人畜感染后净化难度较大。因此,猪场要做好猪弓形体病的早期诊断,并通过严格消毒、人车物进出场管理和引种管理来减少疾病发病率。

1 流行病学

1.1 虫体特征

猪弓形体病的病原体为刚地弓形虫,生猪主要通过接触含虫体的卵囊进行感染,该病原体广泛存活于病畜粪便、血液、内脏及病死猪尸体内。其卵囊环境适应性较强,不仅具有较强的耐酸、耐碱能力,还能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存活1年,但刚地弓形虫不耐受高温,猪场内发现虫体后可利用火焰消毒枪来杀虫。

1.2 易感动物

刚地弓形虫可感染的动物种类繁多,包括哺乳动物(家猪、野猪、山羊、牛、兔、犬、猫、骆驼、灵长类动物)和禽类(鸡、鸭、鹅),生猪主要感染哺乳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人类也可感染刚地弓形虫[1]

1.3 传染源

感染刚地弓形虫的病猪或其他易感动物的眼部分泌物(如眼泪)、口腔分泌物(如唾液、痰液)、体液(如腹腔积液、血液、乳汁)、排泄物(如粪便)、其他分泌物(胎盘、流产胎儿、其他流产分泌物)和感染动物内脏淋巴结、肌肉组织、禽类蛋均含有刚地弓形虫虫体。若虫体污染料槽、饮水或土壤等,其污染物也可作为猪弓形体病的传染源。

1.4 传播途径

1.4.1 消化道途径传播

刚地弓形虫污染饲料、饲草、水源或土壤时,生猪采食过程中可吞入含有虫体的卵囊或滋养体,进而感染消化道。

1.4.2 皮肤黏膜途径传播

生猪体表皮肤出现破损,刚地弓形虫可由此进入生猪体内,或通过空气和尘埃途径感染生猪鼻腔黏膜或呼吸道黏膜,进而感染刚地弓形虫。

1.4.3 胎盘途径传播

母猪妊娠期间感染刚地弓形虫,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母猪易流产,即使母猪妊娠期间没有流产,新生仔猪出生后可感染先天性弓形虫病[2]

1.4.4 血液接触传播

断尾、去势、疫苗接种过程中,若消毒不当或一针多猪,生猪可通过血液途径感染刚地弓形虫。

1.5 流行特点

1.5.1 季节流行

猪弓形体病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

1.5.2 混合感染

猪弓形体病易混合其他猪病一同发病,因此会增加猪弓形体病的诊治和防控难度,造成较大范围的感染。

2 临床症状

猪弓形体病的潜伏期不到1周,病猪感染初期会出现体温升高(增至4042),发热类型呈稽留热,病猪精神和食欲不振,哺乳仔猪感染后会停止吃奶。病猪呼吸困难,呼吸频率从正常的3040/min加快到5085/min,由于呼吸不畅,病猪多呈犬坐势[3]随着病情发展,病猪腹式呼吸明显,眼结膜潮红,流泪同时眼结膜还会分泌出脓性分泌物,病猪鼻镜发干,鼻腔下有鼻液分泌,少数病猪还有咳嗽症状。病猪腹泻和便秘交替进行,粪便颜色呈暗红色。病猪喜卧,不愿走动。发病不久后病猪耳后、后肢内侧出现多个不规则的紫色斑块或出血点,病程后期,这些斑块形成大面积的淤血斑,体表淋巴结所在的部位肿胀。治疗及时的病猪可在2周左右恢复,若诊治不及时,一般在1015 d出现死亡,仔猪尤其是哺乳仔猪会发生窒息死亡,且死亡率较高,成年生猪死亡率低。

3 病理变化

病猪耳后、腹下、尾部等皮肤发绀,打开病死猪胸腔可见许多黄色透明积液,部分病猪若咳嗽症状明显,还会伴有积液浑浊。病猪颌下淋巴结、腹股沟和肠系膜淋巴结出现明显的肿胀,是正常体积的23倍。病猪脾脏肿胀,颜色为粉红色或橙黄色,肺脏表面有出血点,部分病猪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斥着泡沫状液体,颜色为鲜红色或粉红色。病猪脾脏肿胀,质地变软,肝脏则质地坚硬,外观为黄褐色,肝脏表面有许多灰白色的坏死病灶。病猪肾脏表面也有坏死灶,大小为针尖状[4]。病猪的胃底黏膜有出血和溃疡病灶,肠黏膜潮红,肠道内容物颜色呈红黑色。

4 科学防治

4.1 药物治疗

4.1.1 中药治疗

治疗原则为清热宣肺、抗炎杀虫,将70 g槟榔,100 g常山加入到2 L清水中,用小火煮20 min,然后加入甘草、麻黄各50 g,桔梗、柴胡各60 g,小火煮15 min,去渣候温后给病猪灌服,12/d,连续服用3 d

4.1.2 西药治疗

口服磺胺甲基异恶唑(剂量为100 mg/kg·bw),1/d,连续服用3 d。或静脉注射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剂量为50100 mg/kg·bw),12/d,连续注射3 d[5]。一般连续用药2 d病猪体温恢复正常,可配合中药方剂继续治疗3 d,1周左右病猪食欲、精神均可恢复正常。

4.2 日常强化管理

4.2.1 消毒处理

首先,做好生猪和猪舍消毒。若场区内发现病猪,先对其进行隔离,并用5%草木灰或1%氨水进行喷洒消毒,病猪所在的隔离舍可喷洒0.1%百毒杀进行带猪消毒,每天2次,这样可以有效杀灭滋养体。其次,规范人员、车辆和物品进出管理。外来人员进场前必须经过专门的消毒通道,消毒后佩戴一次性手套、鞋套后方可进入。

4.2.2 动物管理

首先,生猪养殖区域禁止饲养猫犬,尤其是猫。为减少由饲养动物引发的感染,猪场首先要限制猫犬的活动,同时散养猪户,也要禁止家猫或野猫出入猪舍,猪场也规范饲养员人员行为,严禁场区内部养猫,也禁止携带猫粮进出场区,若发现场区内有猫粪,需要及时进行人工驱赶,并对猫活动区域喷洒1%氨水消毒。其次,做好防鸟防鼠工作。猪舍内安置纱窗,对墙角有洞口的地方用石灰进行添堵,避免鸟类或鼠类传播虫体。

5 总结

猪弓形体病是一种传染性强、起病急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生猪感染弓形虫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呼吸不畅、皮肤发绀等症状,这些症状在临床上与猪丹毒、猪瘟、猪肺疫、猪焦虫病等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在鉴别诊断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确诊,还需要掌握猪弓形虫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同时,猪场要规范养殖行为,严禁内部人员饲养犬猫,并对人员、车辆和进出物品进行科学的消毒,以防发生因管理粗放造成的猪弓形体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