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病是现代规模养猪中较为高发的疫病,严重影响生猪的肉品质量,会增加养殖成本,降低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介绍了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特点、病原和临床特点,提高了实用高效的综合防治方案,供参考。
猪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属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原核单细胞体微小生物,目前暂定为“血液原虫”,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其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与细菌大致相同,与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其生长特点与病毒也有相似点,所以该病原体实际上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猪附红细胞体对某些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敏感,药物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对症治疗以复方络合制剂效果较佳,代表方剂为“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或“黄芪多糖+复方长效磺胺”;在持续高温、光照、干燥、消毒作用下,能将其大量灭活,规模猪场养殖期末全出清场后,坚持空闲半年以上有助于环境中的病原体(猪附红细胞体)含量降至安全值范围内,所以猪场坚持空闲轮用的原则使猪舍有足够的时间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自净。加强畜舍环境用良药的无害化处理,有效对降低本病复发率。
本病属于典型的高热混感综合征,病程较长的病死畜多器官和组织受损,典型症状是贫血、黄疸、血液稀薄、肝脏肿大,脂肪变性带黄染,胆汁浓稠,颈部、颌下常有胶冻样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脾脏水肿,胸腔、腹腔、心包有积液,消化道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本病的临床与剖检症状只能作为初步诊断依据,最终确诊须以实验室诊断结果为准。取高热期的病猪血少许涂片,以等量0.9%氯化钠溶液摇匀,加盖玻片,置于400倍显微镜下观察,见红细胞表层与血浆中存在游动的形态不一的虫体,呈链状排列;经姬姆萨染色后置于油镜暗视野下观察,见大部分红细胞边界不清、不齐,表层及血浆中存在形态不一的粉紫色发光虫体,由于染料沉着易出现假阳性结果;临床上要注意与猪瘟、猪蓝耳病、猪钩端螺旋体病、猪真菌霉素中毒及某些寄生虫性疾病进行鉴别。
整群防治(轻症治疗)以内服治疗效果较好,首选方剂推荐复方抗病毒散(含黄芪多糖、板蓝根、大青叶、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剂等),0.2%~0.5%拌料,1剂/d、连喂5~7d。重症不食病例治疗推荐经验处方为: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0.2~0.4mL/kg,首次注射按照最大量0.4mL/kg)+黄芪多糖注射液(0.2mL/kg)混合肌注,1剂/d、连注3d。为提高治愈率,要采取必要的对症控制措施及支持疗法,比如:抗心衰、纠正脱水采取强心输液(安钠咖、5%糖盐水);出血明显的要配合肌注止血敏货口服VK治疗;绝食超过12h以上的,首次可在另侧颈部肌注1~2剂复合VB注射液促进病猪胃肠蠕动排便排毒及尽快恢复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