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猪肺疫又称猪巴氏杆菌病或者“锁喉风”“肿脖瘟”,是一类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与慢性型3类,对生猪养殖业的危害巨大。本文总结介绍了猪肺疫的流行特点以及综合诊断方法,以供参考。
1 猪肺疫的流行特点
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感染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疫病,对生猪养殖业的危害巨大。多杀性巴氏杆菌在养殖场内存在较为广泛,一旦遇到适宜的生长条件,或者猪群的免疫能力下降,即可提高本病的发生率[4]。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特别是在经历长途运输或者饲养管理条件突然改变时更容易发生,由于幼龄猪的自身免疫能力比较低,感染本病的几率较成年猪只更高[5,6]。
2 猪肺疫的临床诊断
2.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的患猪发病后体温出现明显升高,可达41~42℃,多为突然发病,死亡率能够达到100%,病猪食欲下降,卧地不起,有的病猪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迅速死亡;有的患猪皮肤会出现红色斑块,病情严重的患猪咽喉处会出现红肿,呼吸困难,最终因窒息而死。最急性型的病程一般为1~2 d。最急性型猪肺疫死亡的病猪多是由于肺部水肿或者严重的水泡所引发的[7,8]。
2.2 急性型
急性型猪肺疫患猪体温会升高到40~41℃,并且伴有较为严重的败血性症状,致死率在70%~80%之间,可导致患猪出现干咳、脓性黏痰、呼吸困难以及持续性咳嗽等症状,患猪发病后呈现犬坐姿,皮肤上会出现明显的血斑。在发病初期还会出现便秘的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转为腹泻的症状,皮肤开始出现血色斑点,患猪迅速消瘦,最终因窒息而亡。急性型猪肺疫的病程一般为5~8 d,耐过的病猪会发展成为慢性型猪肺疫。
2.3 慢性型
慢性型猪肺疫的患猪体温可上升到41~42℃,致死率在60%~70%之间,患猪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以及流大量黏液性鼻液等呼吸道症状,患猪的关节处出现明显的水肿,同时伴有腹泻和食欲下降等情况,慢性型猪肺疫的病程一般在14 d以上,病猪最终由于机体衰竭而亡[9]。
3 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猪可见其全身败血性症状明显,皮肤黏膜部位、淋巴结等处出现大量的出血,并且淋巴结明显肿大,切面处存在较多的浑浊样液体。剖开颈部皮肤有较多的黄色胶冻样渗出物流出,气管处存在大量的泡沫状物质。剖检患猪的胸腔部位,可见其肺脏病变明显,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流出,并且肺脏出现明显的水肿和气肿,胸腔以及心包处存在大量的积液,同时伴有纤维素样黏附物存在。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原菌镜检
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患猪肺脏组织、肝脏组织或者胸腔渗出液进行涂片,经瑞氏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外型呈球状的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存在[10,11]。
4.2 细菌分离鉴定
无菌采集病死患猪肺脏、肝脏或者脾脏组织处的病料,研磨破碎后将其分别接种到普通琼脂、血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当中,在37℃的环境下培养24 h,能够在普通培养基中见到呈雾滴状的透明小菌落;而在血琼脂培养基中则可见到呈圆形露珠状的微微隆起的小菌落,并且菌落的表面比较湿润光滑,无溶血环出现;在麦康凯培养基没有见到菌落长出[12,13]。挑去上述培养基中的细小菌落,涂片、瑞氏染色后,能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两极浓染的球状小杆菌。
4.3 动物实验
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猪的肝脏、脾脏等组织10 g左右,研磨破碎后加入生理盐水制备成10%的混悬液,室温下静置,将8只健康实验用小白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实验组注射0.2 ml的上述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经过48h后,若实验组的小白鼠发生死亡,并且将死亡小白鼠剖检后,去肝脏、脾脏等组织,制片,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有两级浓染的小杆菌,则可确诊为本病[11]。
4.4 PCR检测
将患病猪只的分泌物、粪便或者剖检的病变组织进行猪巴氏杆菌相关基因物质的扩增检测,若能够检测有病原微生物存在,则可证明感染本病,该实验方法被广泛用于实验室确诊传染性疾病,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但对实验室条件和操作仪器,操作者规范程度的要求较高[14,15]。
5 小结
综上所述,猪肺疫是生猪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播范围较广,危害性较强。了解本病的发病症状,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疾病类型后,有助于养殖人员及时的对本病开展治疗工作,降低本病所带来的损失。